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- 永福禅话 - 大德开示
僧衣 发布时间:2020-12-24  点击率:3572

 

|藏印

 

黄金白玉非为贵,唯有袈裟披肩难。

佛教所说的四众弟子,出家僧尼二众,与在家居士优婆塞优婆夷二众从外观直觉来看,区别就是“剃发染衣”。着僧衣、剃净发是区分僧俗的标准,僧侣着衣主要是“三衣”。

僧侣自出家之时就要剃光头发,称“净发”,香疤在汉传佛教中也被称为戒疤,据《中国和尚受戒·香疤考证》所述,相传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(1288),沙门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时,与七众授戒,燃香于顶,指为终身之誓。此事逐渐演变成惯例。后世汉传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,出家众之用线香烧戒疤更成为是否受戒的辨识方式。现已于1983年被中国佛教协会发文《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》,以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,因有损身体健康,一律予以废止。

佛教衣服对颜色、式样、裁剪方法和用料都有严格的规定,僧人的衣着体现断除一切欲望,超越凡心的目的。佛教崇尚的衣服偏偏是被世俗社会所轻贱抛弃的。

僧人的衣服统称为袈裟,袈裟本意为“不正色、坏色”。佛教认为,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这五种颜色是正色。“不正色、坏色”通常指以下三种:铜青色,类似于青褐色;泥色,又称皂色、苍褐色;木兰色,印度人称为乾陀色,指赤黑色。需要注意的是,木兰色是赤多黑少,后也有人称喇嘛红。据《摩诃僧祇律》卷十八载,在生铁上研磨呵梨勒、卑醯勒、阿摩勒等果,取其汁作“点净”,则成木兰色。若以之染制法衣,则称木兰衣。至后世,持律者多着木兰色之袈裟,故又称律衣。

“袈裟”的缝制方法,必须是先把布料剪成碎块,然后缝合起来;所以又称“杂碎衣”或“割截衣”。据《四分律》第四十和《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》说:“袈裟”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,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。世田种粮,以养形命;法衣之田,长养法身慧命。堪为世间福田,所以又叫做“田相衣”“福田衣”。在古印度,僧衣来源主要有五种:施主衣、施主衣、往还衣、死人衣、粪扫衣,就是拾取被弃之不用或粪扫一样的贱物来缝纳而成的,为十二头陀行之一。因此,僧衣又称衲衣、五衲衣、百衲衣等。僧人自称“老衲”“衲子”也由此而来。

僧衣从功能或形状上来,又分为三种,就是三衣。

僧伽梨,即大衣。在中国称祖衣、杂碎衣等。是在僧人在升堂说法、出入王宫、降伏外道等正式场合所穿的衣服,由925条碎布缝合而成。《十诵律》上说:不许脚踩大衣,不能沾染泥土草木等。扫地劳作时不穿,不可将大衣做床的铺盖。穿著时,应该冼净手脚,并用树木叶子掸拭灰尘。

郁多罗僧,即中衣,因是用七条布缝合而成,故称七衣。僧人在礼佛、修忏、诵经、坐禅、赴斋、听讲、自我反省及一切集合僧众办事的场合都穿这种衣服,所以又叫上着衣、中价衣、入众衣等。

安陀会,即小衣,五条布缝合而成,故称五条衣。僧人在寺中的日常劳作、打扫卫生或者就寝时穿着,又称内衣、中宿衣、下衣、杂住衣等。

三衣是僧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服装,制作与穿着都有严格规定,僧人要把三衣等同于自己的皮肤一样,要倍加爱护不能离身。如果人衣相离,就是犯戒;外出时不穿三衣,按戒律要进行处罚。

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,最初与汉文化及中国社会格格不入,产生了冲突。首先,偏袒右肩及部分前胸,讲究礼制的汉族人不能接受,当时在汉朝,袒露左胳臂,或右胳臂,都是有罪的刑罚,加之中国气候比印度寒冷,仅仅“三衣”不可能御寒,需要有其他衣服,因此汉地的僧服增加了常服。佛制的“三衣”,变成只在佛事、法会等隆重仪式中才穿着的法服。后佛教文化与华夏传统文化互相融汇贯通,僧衣在颜色上还是样式上有过多次改革,受俗世影响,很长一段时间的僧服都类似汉服中的深衣,下摆有褶、袖子肥大。佛教经由中国传入日本韩国后,僧服目前还保留着汉服的特征。

原本中国汉地的僧服一直很朴素。东汉时期,印度有部僧侣到中国弘法的人日益增多。汉末牟融的《理惑论》说:“今沙门被赤布,日一食,闭六情,自毕于世。”可见,汉代的袈裟就是木兰色的,或红而兼黑,或红而兼黄的颜色,并不是纯赤色。汉魏时期的汉服常常变更,有时广领大带,有时垂胡袖,或长裙曳地,或短衣蔽脚。僧服与俗人无甚差别,就是汉服外披袈裟,在裙与袖的作法不同,同时颜色有不同。后为与俗服的汉服进行区别,佛门才有了“方袍”,亦名“海青”。方,相对“曲”而言;袍,长衣至足上,有表有里的统称。汉朝的江充,曾穿曲裙单衣,去见汉帝。可见,汉代的俗服是曲裙,僧服则是方裙,而且方袍的衣袖也是方的,而俗家汉服的袖子有一定的弧度。汉代平民多穿青绿色衣。三国时,天下历年兵荒马乱、庶民困苦,只能穿不用染色的白衣,成为习尚。直到唐宋,普通百姓仍穿白衣。这一时期,出家人僧众增多,衣服尚缁,造成“缁素”的说法。

缁色,与有部僧侣的黄赤色衣有关。缁,是黑中带点红色,近于黑色而不是黑色。“缁衣”和“白衣”是僧俗的对称。在家与出家,通常会以“缁素”“缁白”简分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僧人有“缁衣”或“缁流”的称号。齐初,荆州竹林寺僧慧与玄畅被称为黑衣二杰(《高僧传·僧慧传》),这一时期,“缁衣”已成僧人的专称了。看来慧理大师坐在飞来峰上时,按说也是着缁衣,呼猿而出的,但是汉地的僧服也不一直是缁色。北周武帝时,曾因“亡高者黑衣”的谶语,下令僧侣改穿黄色衣(见《僧史略》)。从此以后,僧人常服的颜色,便五花八门起来了,如黑色、赤色、青黄间色、褐色。直到东魏法上法师时,僧服的样式才有了规定。

经过隋末的天下大乱,唐代僧侣的服装又与俗服混同起来。义净法师在《南海寄归传》中提到,唐代时僧尼着禅袍、襦、衫、袴裤等类衣服,还有特制的偏衫、方裙2种衣物。

武周时,沙门法朗等九人译《大云经》。武则天依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服紫的规定,开始赏赐高僧官阶,并赐予紫色袈裟(见《唐书》)。这一制度到中唐曾略有改动,但红色、紫色一直都是唐代最高级别的两种颜色,故当时僧人的服饰特别华丽。那时之间,穿紫色、绯色僧衣蔚为风尚,完全不按戒律的约束,袈裟常服的颜色任意改变,有缁、黄、褐等色,随意选用。《酉阳杂俎续集》中,就曾形容僧人的法衣形状如稻,颜色如莲,又说如赤麻白豆,若青若黑。义净大师曾感慨地说:“所有着用并皆乖仪……只支偏衫裤之流,大圣亲遮。”那些僧人常服的亵衣、襦、衫等,未必有所规定,仍是随着时代与俗家衣无异。而唐代僧人的袈裟多用勾索,少用勾环,见诸古师大德像中。而从明代中期至今,则多用勾环。此类勾索、勾环,应该都是从春秋战国时服饰的带钩在应用于汉服后的同时演变而来。唐中期的百丈禅师,针对当时丛林初立、未订规章的现象,参照大小乘戒律提出了“丛林清规”,制定各宗门都接受的《禅门规式》,开始严格管理僧团戒律,被大小寺院普遍推广,世称《百丈清规》,后被定为汉地禅林必须奉行的管理条例,一直沿用至今。至此后,汉地佛门的穿着,再不见奢靡之风。

明朝汉地的僧服仍然是汉服深衣的形制,《百丈清规》已经深入佛门,僧人穿着都极为朴素,颜色与现在僧服相差无几。到明洪武初年,得以统一,禅僧为茶褐色常服、青色腰带、玉色袈裟;讲僧为玉色常服、绿色腰带、浅红色袈裟;教僧为黑色常服、黑色腰带、浅红袈裟。莲池大师曾在《沙弥律仪要略》中告诫新学的沙弥,在入厕前要“于竹竿上挂直裰,摺令齐整”。由此可知,明代僧人的常服就是汉服直裰,即中缝直通到下摆,所以也称为“直身”,是最普及的常服。

明朝高僧没有官阶,但有封爵。直到清代,都有朝廷授予僧人爵位官阶的做法。清后期,中国汉地僧人基本不再穿丝绸衣物。众所周知,丝绸是由蚕茧抽丝制成,而煮蚕取丝的做法与佛教不杀生的戒律相违背,且丝绸衣物助长人的贪爱奢靡之心,佛经中也有相关论述。很多僧人认为,丝绸、皮草、羽绒都是伤害众生性命而不再穿。清末的笔记体文本里,记载有僧人在讲法时,主动脱去丝绸的衣物,以示爱惜众生。

满清末、民国期,僧人仍着缁衣。《红楼梦》中讲惜春出家:“勘破三春景不长,缁衣顿改昔年妆。可怜绣户侯门女,独卧青灯古佛旁。”

清晚期由于崇尚西学,曾一度要取消僧服,是虚云老和尚等大德力争,使汉服形制的僧衣得以保存沿用。太虚大师曾出于现实需要对僧服进行改良,设计了一种新式的长衣和短衫裤,领子是用两层布片覆叠缝制的。胸前对襟,纽扣钉在对襟的边缘上。或长或短,或衬或外,式样不拘泥于传统僧装,大方而随意,制作上更为省料省工,受到出家人甚至在家人的喜爱,从而形成今天常见的“太虚服”。在流传的过程中,普遍被称为“罗汉褂”。由于节省布料,行动较为便捷,穿着的人还比较多。但由于“太虚服”的样式格调不如传统的长衫庄重雅致,渐渐地穿太虚褂的人越来越少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汉地的僧尼多穿用棉麻衣料,尽管可供的选择越来越多,但颜色还必须是坏色,多是褐、黄、黑、灰四色,以朱红袈裟为最尊贵。但是,严格地说,僧衣已经不仅仅是汉服了,没有了前后中缝、接袖,右腰侧只用布扣固定,两根带子不系上,称为“稳带”,其作用在于提醒走路要从容、稳健,不可摇摆身体,乃至大步奔跑而使肋下的带子左右晃动。稳带,在世时不可系结,往生时才由法师或家属系上。重大法会场合的礼服依旧是大袖、交领,外披袈裟,也有一些道场上殿、诵经时不穿大袖,只在窄袖直身外,搭袈裟。

在汉地僧团中,海青也算是尊胜的僧服,颜色一般为明黄色或暗黄色,脱胎于汉服,款式腰宽袖阔,圆领方襟,衣领是用三层布片覆叠缝制而成的,叫“三宝领”。在衣领的前中段,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,这是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”,也是为了加强衣领的耐用。穿着海青,大都是在礼诵、听经、会宾、议事、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所穿。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时也可以穿袖口是敞开的海青,但是只能穿咖啡色、青黑色等暗色调的,穿上海青就意味着已经是皈依佛门的居士,僧尼穿黄色的,并且袖口是缝合起来的,以示和在家人的区别。

“短衫裤”是指僧尼在平常生活中所穿的服装。“短衫裤”的上身是短短的小褂,长度以遮盖住臀部为准,裁制式样完全和对襟的“太虚褂”的上半身一样,下身是肥长的裤子,一般是僧尼穿在长衫里层的衣服,也可以作为“睡衣裤”穿用。“裤子”原本是中国民间的古式常裤,只不过比较肥长而已,穿着时必须把膝下的裤管纳入僧袜之中,规范且具足威仪。也有穿僧裤时,不穿长筒僧袜,直接将裤脚用绑带绑起来的方法。将裤前熨斗烫线和裤后缝纫线对齐,然后由小腿后侧向外斜翻折,裤角成45度翻折,正好翻折点在正前方,再用绑腿绑上即可。

僧鞋也是僧装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据《鸳掘摩罗经》载,如有施主买牛皮做革履,允许接受。另据《释门归敬仪》所载,印度地多湿热,允许用皮革做履,僧众参谒上座时应该马上脱掉,以表示尊敬。《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》卷中记,鞋、袜等为此丘百物之一。

僧尼所穿的鞋子,大致有三种类型:一是草类编织而成的是芒鞋,也叫“草鞋”。居住在乡间或山林中的出家人,平时多穿用这种鞋子。二是用布料做的罗汉鞋,鞋面的尖部是用三片布条排列缝牢,鞋帮缝缀一些方孔,和芒鞋的式样差不多,僧尼在夏天时多穿用,鞋面有孔,寓有教人看破一切的含义。三是用布料做成的僧鞋,全身无孔,只是在鞋面前端缝起一条硬梁,式样与普通的“布便鞋”无太大别。僧鞋的颜色,有黑色、灰色、黄色、褐色,从习惯上来说,黄、褐显得庄严高贵一些。

僧尼除“僧鞋”之外,还穿着长筒的“僧袜”。《四分律》云:“寒听着袜”。《释氏要览》云:“钞云:袜亦是衣”。又云:“释名云:袜,末也,在脚末也”。通称“罗汉袜”,颜色在以灰、黄二色为主,冬可御寒夏防虫蛇,同时庄严威仪。

衣服所具有的功能,除了遮体取暖以外,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功用,僧衣亦是如此。佛教尊重古制,出家人为整肃仪容,庄严道风,反对奢侈华丽,但不代表不讲究美观,僧服一样儒雅而不失僧人本色。

 

sitemap网站地图
友情链接:利来在线网址  jsckpot百万美金ag  官方凯时国际客服  ag百万美金彩池  ag百万美金彩池  利来国际手机平台  ag豪洒百万美金  jsckpot百万美金ag  z6.com  ag豪洒百万美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