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永福寺位于灵隐之西约一华里处的石笋峰下,自东晋慧理禅师开山至今,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。据清康熙年间《杭州府志》卷三十二《寺观》载,永福寺座落于飞来峰呼猿洞对面的形胜山下,旧分上下两寺,与下天竺(旧称翻经院)等寺一样,同为慧理禅师开山创建。据载,东晋咸和元年(362年),西印度高僧慧理来杭卓锡筑庵,接连兴建了灵鹫,灵隐等十座道场,永福寺是其中之一,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。
南朝刘宋元嘉年间(公元424—453年),有慧琳禅师继慧理开山后筑庵于石笋峰下。 后晋天福二年(937年),吴越王钱元瓘于石笋峰下建晋圆院,又与山同名为资严寺。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,敕改额为永福寺。 北宋熙宁年间(1068—1077),郡守祖无择爱石笋之胜,乃于寺旁建庵,名邺公庵。 北宋时期,永福寺内方丈四壁多有赵阅道、苏东坡、秦少游等人的留题与竹画。 南宋咸亨年间(1265—1274),宋度宗之母隆国夫人据永福寺为香火院,并斥资扩建,宏规巧构,丹矆相辉,碧光琉璃瓦覆盖于顶。逝后以寺超然台为葬,移寺于西,自此一寺两院。 元至元年间(1335—1340),清凉山僧人正宗卓锡东院,因其常衣白衲,人称白衲庵。 明成化二年(1466),僧人古香于上院建海日楼。后于弘治年间(1488—1505),寺被洪水淹废。 明万历年间(1572—1620),寺得复兴,由徐宏基题额为“永福禅林”。 清顺治年间(1644—1661),僧静昭驻锡复兴。 清康熙十年(1671),东皋心越禅师移住永福,五年后,应邀东渡日本,弘传曹洞宗并创寿昌派禅法,同时传授琴学与书画篆刻艺术,在日本佛教及艺术界均享有盛誉。永福寺随后渐废。
清乾隆四十四年(1779)年,永福寺依原有规模重建,后又渐废。 二00一年根据杭州市政府90号专题会议纪要精神,由杭州市佛教协会恢复重建并于二00三年六月正式动工。 二00五年四月二十二日,经浙江省民宗委批准,恢复永福寺为宗教活动场所,正式对外开放。
它自千年岁月中而来,自远古梵音中而来,自高僧一念间而来。它古老深远,历经沧桑。多少兴衰荣败,多少轮回过往,多少生死无常,皆已堪破。它古朴大气,既有佛教文化的庄严肃穆,又具自然生态的原始灵性。
它隐匿于石笋峰下,群山深处,古木雾霭中。幽幽清泉边,独守一方净地。如一位结茅而居的隐僧,出离世间的繁华,抚琴煮茶,打坐参禅。
它建于东晋年间,距今已有1600多年。它是一本穿越时空、写满历史的书。
空山踏遍觅禅踪,唯见水月弄清泉。
它便是中国杭州千年古刹--永福禅寺。
永福禅寺占地三百余亩,建筑群落依山而起,全寺分为普圆净院、迦陵讲院、资岩慧院、古香禅院等开放院落,拥有七进、五殿、三堂、两阁、两楼、五亭,以及千余棵古树名木,是独具风格的古典庭院式寺院。
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--普圆净院。此院主殿为观音宝殿,殿内供奉木刻千手观音圣像,千手千眼,慈悲度化众生。
“莲花座上,梵籁流觞”--迦陵讲院。此院主殿为梵籁堂,为永福寺讲法堂及音乐厅,也是杭州首座佛教多功能艺术殿堂。右侧文景阁,为佛教书法绘画艺术的展示场所。
“光明畅达,福慧双臻”--资岩慧院。此院主殿为大雄宝殿,殿内供奉38000斤的盛唐风格释迦牟尼佛及迦叶、阿难二尊者青铜像。前方建筑为福星阁,秉福慧双修之旨,奉福神天德星君。院前有湖山一览处,可远眺西湖美景及飞来峰、北高峰诸山,灵隐、天竺诸寺散布其中。
“花开莲现,花落莲成”--古香禅院。此院供有精美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一尊,为永福寺镇寺之宝。另有“心越印室”,主要收藏展示永福寺东皋心越祖师生平及遗迹。侧面建筑为三圣殿,殿内供奉阿弥陀如来、观世音、大势至菩萨,千佛授手,接引众生同入弥陀愿海。
自古以来,永福禅寺以恢宏的气势、幽静的环境,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、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,独享“钱塘第一福地”之美誉。
东皋心越禅师祖籍浦江县,是永福寺历史上的一位传奇高僧。他东渡扶桑,传播书画篆刻艺术,复兴琴道,弘扬佛法,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划时代的重要人物,被日本奉为“篆刻之父”、“近代琴学之祖”和佛教曹洞宗寿昌派开山鼻祖。近年来,日本画界、音乐界、宗教界人士纷纷来永福寺寻根访祖。
东皋心越于明崇祯十二年(1639年)生于浦江县,俗姓蒋。心越自幼志怀好学。8岁在苏州报恩寺削发出家,13岁开始求师,周游江浙两地,20岁时在江苏天界寺参禅了中国佛教曹洞宗寿昌派中兴之祖觉浪道盛。在参禅觉浪一年左右时间里,心越日夜奋勉。奠定了作为曹洞宗寿昌派的宗教基础。觉浪圆寂后,心越再次游历四方。30岁时心越返浙,按觉浪遗命,在杭州皋亭山显孝寺参禅觉浪法嗣阔堂大文。两年后,继承阔堂的衣钵,成为中国佛教曹洞宗寿昌派的第 35 代传人。觉浪、阔堂的金石书画,都有较高的艺术造诣,至今在日本尚有真迹留存,心越的文化艺术素养及技能,深得两人的真传。清康熙十年(1671年),受杭州永福寺主持的邀请,驻锡永福寺。心越驻锡永福寺六年,广会文人墨客,交流诗、书、画、印、琴技艺,艺僧之名广传天下。
清康熙十五年(1676年),日本长崎兴福寺第四代主持澄一道亮慕心越之名,邀请心越赴日担任兴福寺主持。是年秋,心越东渡日本。心越先在兴福寺三年,后上大阪黄檗山万福寺五个月,回长崎闭关开关一年零一个月,寓居江户一年半,寓居水户约8年半,入住水户岱宗山天德寺四年四个月。日本元禄八年(1695年)九月三十日 ,心越圆寂,享年57岁。从心越踏上日本国土,直至客死日本,共19年。心越死后,岱宗山天德寺改名寿昌山祗园寺,奉心越为开山祖师。少林山达摩寺于心越逝世两年后正式开堂,也奉心越为开山祖师。 东皋心越禅师作品 心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高僧,能书善画,工于篆刻,长于抚琴,吟诗作赋,下笔成文。他在日 19 年,对日本的文化,艺术,佛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据中日合编的《中日文化交流史大 - 艺术卷》介绍, 心越将所携《韵府古韵汇选》在日本翻刻推广,使中国篆刻艺术在日本广为流播,他被奉为日本“篆刻之父”。据《日本音乐史》记载,心越携虞舜、素王、万壑松三古琴赴日,大传华夏琴道,“以后在日本僧学者之间就有了琴曲的传统”。近300年来,古琴艺术在日本广泛流传开来,演奏古琴已成为日本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。心越被誉为日本“近世琴学之祖”,《东皋琴谱》如今在日本多次再版,茨城县历史馆内还专门辟有东皋心越生平事迹的展厅。心越在天德寺晋山开堂时,云集了全日本 1700 多位僧众,成为曹洞宗同门的中心,被称为日本佛教界 300 年来从未有过的盛事。心越被尊称为日本佛教曹洞宗寿昌派“开山鼻祖”。
古琴,又称七弦琴,在中国传统国学中居重要地位。二00二年,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。
古琴音乐质朴幽微,暗合梵呗,妙趣禅观。杭州自己、唐宋以降,涌现出不少善琴之高僧,如钱塘芳洲大师、则全和尚、枯木禅师,乃至近代浙派传人大休法师等,形成古琴史上特有的“琴僧授受”系统,其中清初永福寺心越禅师传授琴道于东瀛,并开禅宗寿昌派一脉,影响至今,犹为深远。
今传承东皋心越古琴艺术,永福寺重建开放后,将组建“心越琴社”,鼎承东皋祖师遗风,组织琴会雅集及交流演奏经验。
可以肯定,东皋心越的古琴艺术将随着永福寺的开放而迎来它的新的发展,相信不远的将来,“四方闲士过往西湖之上,必往访之”。
资岩山下看石笋
资岩在灵隐西壁。山下有石,状若笋形,圆削卓立,高可百尺。巑帵插云。更喜四顾,山峦若层花吐萼,雏瀔叠波,巍峨曲折,穿幽透深。林木合抱,皆自岩窦拔起,不土而生。旧传此山韫玉,故腴润若此。但山石间水迹波纹,不知何为有之,亦不知有自何时。岂沧海桑田说也?更爱前后石壁,唐宋游人题名甚多。进此有枫林坞,秋色变幻,种种奇观,窈窕崎岖,不胜腾涉矣。时当把酒鲸吞,倚云长啸,使山谷骇应,增我济胜之力数也。 ——明代高濓《四时幽赏录》
幽泉出白沙,流傍野僧家;
欲试清甘味,须烹石鼎茶。
——北宋朝清大夫 郭正祥
何人轮大斧,斩劈卓云峰;
玉版撑孤壑,苍烟破几重。
抽条难宿凤,惊雨欲成龙。
怪绝悬崖处,偏留此异踪。
——清代灵隐主持 戒显禅师
仙巾鹤氅与云轻,晚出岩梯最上层;
漠漠陇头归去雁,阴阴松下远来僧。
风吹寒水光成叠,木落重峦碧有棱;
行到湖边归兴尽,画桥邻水与谁凭。
——北宋进士 赵循道
两池如两目,雨后转澄澈;
可怜清净眼,底用金银屑。
——明代进士 陶望龄
呼猿洞西藏石笋,丹桂苍松达鹫岭。
几年陈迹绝纤垓,一旦佳茗出清景。
山家时喜来五马,相携款曲空岩下。
遂许诛茆结小庵,异日功成伴潇洒。
庵成可以资静观,目前直见江湖宽。
邺公政阑每频到,试茶笑傲浮云端。
物外似忘轩冕贵。此中深得林泉意。
野人陪着病维摩,游戏自同方丈地。
芳猷从此流千载,且得而今光胜慨。
——北宋云知禅师题永福寺